迈入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国民经济支柱——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两大挑战面前何去何从?
数字化正是应对重重挑战的最佳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挑战与布局,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期对一百多家大中型制造企业和高管展开深入调研,并将成果集结于一本白皮书中——《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绿色智能制造高管洞察》。(文末下载)
尹正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数字化是制造业当前应对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两大挑战的最佳途径。希望我们来自一线的实践和洞察,能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双转型、迈向绿色智能制造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尹正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
中国区总裁
数字化不仅赋能企业探索新的价值和商业模式,同时助力打造韧性供应链。此外,借助数字化能够优化生产和运营,促进效率尤其是能源效率的提升,因而也是当下实现碳中和最可行、最有效的武器。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的“必选题”,但转型必然伴随阵痛,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现状几何?前路在哪?通过深度调研,施家探查制造业现状,寻找企业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的“蛛丝马迹”。
洞察1:企业普遍实践积极,但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除了不足10%的企业尚在工厂数字化筹备讨论阶段外,已经有83%的企业进入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中。其中,近一半企业还处于初步阶段,只是试点尝试和局部改造,而实现数据价值钻取的企业仅为13%。
洞察2:转型的首要驱动力来自企业内部,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受到了超过9成受访企业的一致认同。此外,来自产业链的生态压力、行业内部竞争压力、政策压力等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洞察3: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在落实工厂数字化之后,只有46%的企业认为转型效果符合预期,并且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认为效果超过预期。在制约原因中,投入过高而回报率偏低、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以及数字化技术与业务难以整合位居前三。

自2015年中国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后,绿色智能制造成为每一个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调研发现,在现阶段,制造企业期待数字化可以提升的是生产管理、供应链、研发、工艺等相对传统的基础核心能力。
而放眼2025年,国家制造业战略纲领的第一个十年节点,企业则注重兼顾营销、仓储、能源及资产管理的全面提升。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制造企业当下做大做强的抓手,更是面向未来进行前瞻性布局的核心战略。
修炼内功:明确转型路径、加强自身能力、优化组织架构、打造企业文化。
外力加持: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对外也要构建全新的伙伴支撑体系。超7成企业认为需要第三方提供顶层规划咨询服务。8成以上企业选择数字化合作伙伴时,首要关注伙伴是否具备“整体全套解决方案能力”。
然而制造业因产品丰富、流程复杂,细分种类对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同。调研显示,不同细分行业决定采取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存在差异。
流程工业数字化得分最高,其行业发展目标着眼于效益提升、节能环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数字化赋能重点领域;
离散工业得分稍逊,其生产标准化、柔性制造、供应链整合,是数字化大有可为的领域;
混合工业相对落后,其典型的领域如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要在满足安全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消费升级,数字化的潜力则在于产品质量管理、数字化营销、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协同等。

制造业不仅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也是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但因应用场景复杂、人才匮乏等因素,带来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和赋能者,施耐德电气从最新市场调研和自身积累的经验出发,积极分享洞察、提出见解,希望携手中国制造业伙伴共赢数字化,助推全社会迈向碳中和的美好未来。
——熊宜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
中国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
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